白內障手術後,水晶體還需要更換嗎?——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全解析

有些患者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,視力恢復得很好;但也有少數人覺得「怎麼看起來不太對?」夜間車燈刺眼、對焦不清、或是覺得視線總有點偏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進行 人工水晶體(IOL)置換手術(IOL Exchange)

這項手術相對少見、難度高,卻能讓一些原本「看不對勁」的眼睛,重新回到清晰穩定的狀態。

為什麼人工水晶體需要更換?

白內障手術時,醫師會移除混濁的水晶體,植入一顆透明的人工水晶體。這顆鏡片的度數、設計與位置都影響著術後視力表現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患者不需要再動刀;但若出現以下狀況,就可能考慮更換:

  • 度數偏差:術後近視或遠視殘留太多,雷射矯正難以補足。
  • 光學設計不適應:多焦鏡片造成持續的眩光、光暈,患者無法適應。
  • 鏡片偏心或鬆脫:因囊袋收縮、外傷或韌帶鬆弛導致鏡片位置不穩。
  • 鏡片材質問題:極少數鏡片出現混濁、沉積。
  • 機械性刺激:鏡片接觸虹膜造成發炎或眼壓上升(俗稱 UGH syndrome)。

這些問題若明確影響視力或生活品質,就可考慮進行 IOL 置換手術,重新選擇與眼睛條件匹配的鏡片,或採用更穩定的固定方式。

比白內障更具挑戰性的手術

與初次白內障手術不同,IOL 置換是在「已經動過手術」的眼睛中操作。舊鏡片往往與囊袋緊密黏附,周邊組織也較脆弱。因此,醫師必須:

  • 以顯微方式分離鏡片與囊袋(viscodissection),
  • 評估囊袋與懸韌帶的完整性,
  • 選擇合適的鏡片位置(囊袋內、溝隙內、虹膜固定、鞏膜縫固定等),
  • 並在操作中避免對角膜與視網膜造成牽扯。

這類手術需要兼具「顯微技巧」與「臨場判斷力」,而非每位眼科醫師都會或願意執行。但在經驗豐富的手術醫師手中,結果往往能讓患者重新找回清晰穩定的視力。

置換手術前的重新評估

在決定是否更換鏡片之前,醫師會進行完整的評估,包括:

  • 再次測量眼軸長與角膜地形圖
  • 評估黃斑部與視神經健康
  • 檢查角膜內皮細胞密度
  • 判斷囊袋及鏡片位置
  • 確認是否已接受 YAG 雷射

這些檢查有助於擬定最佳手術計畫與鏡片設計。

術後恢復與注意事項

多數患者在手術後幾天內視力就會逐漸清晰,醫師會開立抗生素與消炎藥水,並安排數次追蹤。若手術過程中需進行固定或玻璃體切除,恢復時間會稍長。在視力穩定前,應避免揉眼、劇烈運動與游泳。

醫師細語

「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就像是在調整一件訂製的眼鏡。不是第一次沒做好,而是我們現在更清楚,怎麼讓它更適合你的眼睛。」

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雖然罕見,但對部分患者來說,它是「讓視力重回理想」的第二次機會。這項手術的成功關鍵在於精確診斷、合適鏡片選擇、以及醫師對顯微操作的經驗與判斷。

如果你在白內障手術後仍對視力不滿意,不要急著妥協,或許你的眼睛還有再被「微調」的空間。

#鄭宇庭醫師 #白內障手術 #德國原廠認證白內障設備認證中心 #德國高階白內障科技 #德國人工水晶體

線上預約
返回頂端